传承“三大精神”谱系 践行新时代育人使命

发布时间:2025-08-01 浏览次数:

作为有11年教龄的初中化学老师,同时也是刚入会的民进会员,在学习了“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以及“抗疫精神”后,我深刻体会到这些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空口号,而是真实融融入了试管、试剂和教案里的精神。它们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让教育的初心更加牢固,让民进的使命更加明晰。
   一、以大别山精神为土壤,在讲台上播撒信念的种子
   “大别山精神”是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精神;是艰苦奋斗,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齐心协力,精诚团结的精神。2012年11月7日,“大别山精神”研究组将其凝练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十六字箴言,成为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的红色印记。
   在大别山精神里,“坚守信念、勇当前锋”的核心内容,常常让我联想到化学发展历程中那些在艰难困境里始终坚守真理的科学家们:比如门捷列夫十年如一日的反复实验,硬是把元素周期表从最初零散的猜想,构建成了科学的体系,为化学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不顾恩师贝采利乌斯的反对,在实验室里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尿素,彻底打破了“生命力论”的束缚,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执着,开启了有机化学崭新的篇章;居里夫人在巴黎简陋的棚屋实验室里,熬了四年时间,从数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镭,哪怕被辐射伤害也丝毫没有动摇她“科学为人类谋福祉”的坚定信念。
   在我国化学领域刚刚觉醒的年代,这种坚守真理的精神更是壮烈且意义深远。近代化学先驱徐寿的儿子徐建寅,为造国防急需的无烟药,在充满危险、硝烟弥漫的试验场,“日手杵臼,亲自研炼”,最终甚至付出了生命,最终换来了研制的成功;侯德榜在抗战的战火纷飞中,带领团队搬迁到内地,在“没有盐、没有设备、没有资金”的艰难绝境中,他用罐头盒改造仪器,针对井盐存在杂质的难题攻克技术难关,最终成功研究出“侯氏制碱法”,让中国化工在被国外垄断的壁垒上撕开了一道口子。这些化学家的故事和大别山军民坚持“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事迹,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黑暗里死守信念,在绝境里对真理半步不退缩。当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就像在他们心里种下信念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长大。
   作为民进会员,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会以大别山精神为指引,把化学史上那些研究者坚守真理、勇敢前行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积极履行会员的职责,主动参与民进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教育岗位上踏实深耕,把知识传授和精神传承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探索里的执着与担当,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同时要不断学习,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钻研业务,和同事们团结协作,在平凡岗位上践行“敢为人先”,为教育和社会进步出份力。
   二、以抗洪精神为利刃,在协作中锻炼教学的“攻坚能力”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是深深铭刻在我们民族记忆中的协作篇章。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化学教学中也有着生动的体现。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而化学实验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在实验过程中,有人需要精准地称量药品,有人需要仔细地记录数据,有人需要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还有人需要正确地处理废液。这就如同抗洪现场一样,有人奋力地垒筑沙袋,有人认真地排查管涌,有人及时地运送物资,各个环节紧密配合,缺一不可。一旦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这场“战斗”就很可能功亏一篑。
   现在新课标推行“跨学科实践活动”,我带着学生做“水质监测与净化”项目时,就借鉴了抗洪的协作智慧。把学生分成小组,先各自查资料,再像抗洪“搭人墙”那样整合方案:生物组采水样,化学组测pH值,物理组设计过滤装置。特别是用pH试纸连续监测水样时,学生们轮流操作,像抗洪战士换班一样默契。最后孩子们用实验数据呼吁“保护长江水”,让我真切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在教育里同样强大。
   我会继续发扬这种协作精神,在组织活动里当好“协作链”的一环,和其他民进会员一起调研教育难题,像解决实验问题那样群策群力。同时把协作理念更深地融入课堂,教学生学会倾听、包容、配合,让抗洪精神里的“众志成城”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也成为我履行民进职责的底气。
   三、以抗疫精神为镜,在科学与大爱中育“完整的人”
   抗疫精神里“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这八个字,就像一盏明灯,为化学教学照亮了育人的方向,它的价值在化学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体现。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尊重科学”是它的灵魂所在。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捕捉细微的变化,在进行实验操作时严格遵循规范,在分析实验结果时依据实际数据,最终让学生学会“用证据说话”,确保每一个结论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而“命运与共”则是要求在传授知识之外,在孩子们的心中要种下“责任”的种子,让他们明白,个体的所学所思,都与他人、与社会紧密相连。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为践行这一精神的生动课堂。我给学生讲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用的原理——因为含氯的84消毒剂与酸性洁厕灵相遇会生成有毒的氯气,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解读让他们理解背后的科学逻辑。随后,我让孩子们当“家庭安全员”,让孩子们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行动力,让他们告诉家人和身边的亲朋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同时让孩子们给家长演示正确的消毒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既熟练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更深刻体会到“科学防疫”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实际行动。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明白科学素养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学术名词,而是最实在、最贴身的“生存能力”,是守护自己与他人的铠甲。​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始终以“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为指引,将科学严谨的态度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备课中深入挖掘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设计更多如“常见消毒剂的安全使用”“口罩材料的化学组成”等贴近现实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探究中提升科学素养。同时,积极参与民进组织的科普宣传活动,将化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指南,向社会传递科学的力量,践行“命运与共”的责任担当。
   结语:让精神在教育使命中延续
   回望这段学习,大别山精神是试管底部的“固体支撑”,让我在教育路上不偏航;抗洪精神是实验里的“玻璃棒”,让我懂得协作的珍贵;抗疫精神则是反应后的“澄清溶液”,让我看清教育的本质——既要教学生懂知识、会思考,更要让他们成为有信念、有担当、有大爱的人。
   作为教师,我会继续把“三大精神”融进每堂化学课中:在元素周期表里讲坚守,在小组实验中练团结,在科学探究里育责任。作为民进新成员,我会跟着前辈们的脚步,把讲台与社会连起来,毕竟,教育和化学一样,最动人的不是完美的实验结果,而是实验过程中那些“奇妙反应”——就像大别山的红旗终会照亮前路,抗洪的人墙终会挡住洪流,抗疫的微光终会汇聚成河,我们播下的精神种子,终会在学生心里长成参天大树。

(来源:经开区(汉南区)工委   撰稿:邹斯婷    责任编辑:周鑫)
武汉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市委员会   www.whmj.org 2004-2021  V3.0 版权所有.
地址(ADD):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3号  电话(TEL):027-8558 8286 传真(FAX):027-8558 8221 
E-MAIL:mjwhswxcb@126.com   备案号:鄂ICP备05003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