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精神”照亮城市治理路

发布时间:2025-08-01 浏览次数: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大精神”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底色、斗争智慧和为民初心,是新时代城市治理必须赓续的精神血脉、必须激荡的奋进动能。
   作为一个基层城市管理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城市管理贯穿于城市的“肌理脉络”与群众的“急难愁盼”。从美化绿化、补路修桥,到垃圾清运、燃气安全;从清污排涝、管道维修,到拆违治超、整治占道,大街小巷的犄角旮旯,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皆是城管工作的战场与考场。新时代呼唤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跃升,亟需以“三大精神”为指引,推动粗放管理转向精细服务、单向执法转向多元共治,在破立并举中构建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
   一是赓续坚守信念、胸怀全局的“大别山精神”。城管工作直面群众诉求,是党和政府形象的“一线窗口”。我们必须始终站稳政治立场,跳出“就执法论执法”的局限,深刻认识市容管理、安全监管等具体工作承载着守护群众生命线、厚植民心基础的重任,始终以精细化服务传递执政温度,以务实行动诠释为民初心。
   二是弘扬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城市治理需打破壁垒、系统联动,方能应对风险挑战。我们需在机制层面破除“九龙治水”困局,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城管、应急、公安等力量从“物理整合”走向“化学融合”,实现风险隐患全链条闭环处置,才能在暴雨内涝、突发事故等考验前筑牢安全堤坝。
   三是践行科学精准、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城管执法需在规则与人性间寻求平衡,让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武汉经开区率先推行的“共情执法”,从“利他”的角度服务市民,与被管理者换位思考,实现了城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理解、相互体谅。
   从大别山“二十八载红旗不倒”的忠诚信念,到抗洪抢险“人在堤在”的钢铁意志,再到抗疫战场“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三大精神”为新时代城市治理标注了精神坐标,更指明了实践方向。作为城市守护者,我们必须深刻体悟并践行“三大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担当。

(来源:经开区(汉南区)工委   撰稿:丁聪    责任编辑:周鑫)
武汉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市委员会   www.whmj.org 2004-2021  V3.0 版权所有.
地址(ADD):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3号  电话(TEL):027-8558 8286 传真(FAX):027-8558 8221 
E-MAIL:mjwhswxcb@126.com   备案号:鄂ICP备05003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