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巷治理实践中,我们要把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深度融入街道工作肌理,以“精神赋能”推动社区治理既有温度更显精度。
以大别山精神铸魂,夯实为民服务初心。作为街道基层工作者,我们以“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为准则,建立“常态化接待+下沉调研+议事协商”三维工作机制。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时,通过挨家挨户听民意、职能部门现场办公、“人民议事厅”专题协商等创新做法,推动5处老旧小区实现“环境焕新、电梯加装、车棚扩建”三连改,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切实感受到“治理成果就在家门口”。
以抗洪精神砺行,筑牢基层治理防线。面对辖区两河四渠环绕的防汛压力,我们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转化为“汛前排查、汛中值守、汛后提升”的全周期工作法。创新推行“1小时积水排净承诺制”“干部24小时轮班值守制”“群众哨点预警制”,用“汛情不退我们不退”的担当守护万家灯火。
以抗疫精神聚力,创新社区服务模式。秉持“生命至上”理念,我们将抗疫经验转化为常态化服务能力:建设社区健康驿站,实现辖区居民“下楼测血压、就近取药品”;组建“银龄关爱”志愿队,为独居老人提供上门慰问、健康监测等暖心服务,累计服务超3000人次,让民生保障既有“广度”更有“精度”。
为让“三大精神”可感可知,我们还依托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红色电影+身边故事”巡展,把大别山革命故事、九八抗洪、武汉抗疫的影像与街道“红马甲”“防汛哨棚”“核酸棚”照片一同展出;组织理论课堂,围绕如何将“三大精神”转化为支点建设强大精神动力进行学习,吸引更多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合伙人”,推动形成“精神引领—实践创新—群众参与”的良性循环。
(来源:江岸区工委 撰稿:税奥捷 责任编辑: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