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三大精神”,从我做起

发布时间:2025-08-01 浏览次数:

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虽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却共同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信念力量、团结底色与担当品格。作为大学教师,弘扬这些精神,既需立足“教书育人”的核心职责,将精神内涵转化为课堂内外的具体实践,更需以“言传身教”为路径,让精神力量融入学生成长与自身价值实现的全过程。
一、弘扬大别山精神:以“初心”铸魂,用“坚守”立学
   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是“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是革命年代共产党人在艰苦环境中淬炼的忠诚与担当。大学教师弘扬这一精神,关键在于将“初心”融入教育使命,用“坚守”扎根学术与育人一线。

在思政育人中播撒“信念种子”
   结合课程思政,将大别山革命历史(如鄂豫皖苏区的斗争、红军长征中的坚守)融入课堂。例如,在专业课中穿插“老区科学家扎根山区搞研究”的案例,在思政课中解析“为什么革命先辈能在绝境中坚守理想”,引导学生理解“信念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更可带领学生走访革命老区(或线上云参观),通过实地见闻让“胸怀全局、不计得失”的精神具象化,避免空洞说教。
在学术研究中践行“勇当前锋”
   大别山精神中的“勇当前锋”,在新时代体现为“敢啃硬骨头”的科研担当。研究乡村教育的教师,可扎根大别山等老区调研,用数据破解“教育公平”难题;从事材料科学的教师,可瞄准“卡脖子”技术持续攻关,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诠释“勇当前锋”。
在团队协作中传承“团结奋斗”
   大别山的胜利离不开军民团结、干群一心。教师在团队中(如教研室、科研团队)应主动打破“单打独斗”思维:主动分享教学经验给青年教师,牵头组建跨学科攻关小组,在学生团队项目中引导“分工不分家”,让学生在协作中体会“团结是力量之源”。遇到团队矛盾时,以“全局为重”化解分歧,用行动示范“团结奋斗”的意义。
二、弘扬抗洪精神:以“担当”破局,用“协作”聚力
   抗洪精神的核心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是危难时刻凝聚的集体力量。大学教师弘扬这一精神,需在“突发挑战”中显担当,在“团队攻坚”中强协作,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会“直面困境、携手前行”。
在“急难任务”中挺膺而出,做“顽强拼搏”的示范者
   大学工作中不乏“急难任务”:突发疫情时的线上教学转型、重大赛事前的学生备赛指导、科研项目的紧急攻关等。面对这些挑战,不推诿、不退缩——比如,疫情期间为保障教学质量,每天在线答疑;担任体育教育基本功大赛以及各项大赛的训练任务中,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中,用“不叫苦、不喊累”的行动告诉学生:“困难面前,拼搏是最有力的回应”。
在挫折教育中传递“坚韧不拔”,做“直面失败”的引导者
   抗洪精神的底色是“在失败中站起”。学生在科研、竞赛、求职中难免遭遇挫折(如论文被拒、竞赛失利),此时教师需避免“说教式安慰”,而是用“复盘式引导”:和学生一起分析“哪里出了问题”,分享自己失败经历,告诉他们“顽强不是不跌倒,而是跌倒后能盯着目标重新出发”。让“坚韧”成为学生应对人生风浪的精神铠甲。
三、弘扬抗疫精神:以“生命”为基,用“科学”立身,靠“共情”暖心
   抗疫精神的核心是“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是危难中彰显的人文关怀与理性力量。大学教师弘扬这一精神,需将“对生命的敬畏”“对科学的坚守”“对他人的共情”融入育人全过程。
以“生命至上”为底色,做学生成长的“守护者”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远胜于成绩。疫情期间,主动询问封校学生的生活困难(如缺物资、情绪焦虑),自费购买水果、书籍送上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因家庭变故、学业压力陷入低谷时,放下“教师权威”,以“朋友”身份倾听,帮其链接心理资源。更要在课堂中融入“生命教育”:在医学课中探讨“抗疫中医护的抉择”,在语文课中解析“文学作品中的生命韧性”,让学生理解“尊重生命是一切价值的前提”。
以“尊重科学”为准则,做学术研究的“严谨者”
   抗疫的胜利离不开科学决策与技术突破。教师在科研中需坚守“实事求是”:实验数据反复验证,不篡改、不夸大;论文引用严谨规范,不抄袭、不注水;面对学术争议,用数据和逻辑说话,不盲从权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科学思维看世界”。
以“命运与共”为胸怀,做社会责任的“践行者”
   抗疫精神中的“举国同心”,本质是“个体与集体的共生”。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如帮行动不便的同学取餐),让“命运与共”从口号变成“举手之劳”的温暖。
   精神的传承,始于“微小的坚持”。对大学教师而言,弘扬这些精神从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藏在每一次备课的认真、每一次与学生的深谈、每一次面对困难的不退缩里。当学生从你身上看到“坚守信念”的执着、“团结协作”的智慧、“尊重生命”的温度,这些精神便会像种子一样,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而这,正是教育最珍贵的“传帮带”——用教师的“行”,影响学生的“心”,让精神的力量跨越时空,成为照亮下一代前行的光。

(来源:江汉大学总支   撰稿:周军    责任编辑:周鑫)
武汉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市委员会   www.whmj.org 2004-2021  V3.0 版权所有.
地址(ADD):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3号  电话(TEL):027-8558 8286 传真(FAX):027-8558 8221 
E-MAIL:mjwhswxcb@126.com   备案号:鄂ICP备05003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