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大精神”为帆 引教育之舟远航

发布时间:2025-07-31 浏览次数:

身为一名拥有23年教龄的教师,且刚刚成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一员,参与民进武汉市委会组织的弘扬“三大精神”学习活动,我的内心百感交集。大别山精神的坚守如磐石,抗洪精神的拼搏似激流,抗疫精神的同心若星火——这“三大精神”恰似一座灯塔,为我未来的教育工作和民进事业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我愈发坚定了坚守初心、砥砺奋进的决心。
   一、承大别山精神,铸牢信念之基
   大别山的红土地上,镌刻着“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的精神密码。那些在烽火中坚守革命信仰的先辈们,用生命诠释了“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的力量。这让我想起自己23年的讲台生涯——教育的初心,何尝不是需要这样一份“坚守”?
   刚执教时,我带过一个特殊的班级,不少孩子因家庭变故显得敏感怯懦。一次讲解《红旗飘飘》课文时,我没有只讲文字表面,而是特意找来大别山老区的故事:红军战士在极端困苦中仍坚持办学,用树枝在地上教孩子认字,只因坚信“革命要胜利,后代得有文化”。孩子们听得入了神,那个总是低着头的小姑娘突然举手:“老师,他们那么难都不放弃,我们更要好好学!”
   加入民进后,我对这份“坚守”有了更深的理解。民进前辈们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进,不正是大别山精神“胸怀全局”的延续?作为教育界的民进会员,我要把这份信念种进学生心里,让他们明白:今日的书桌前的坚持,终将成为明日建设祖国的力量。
   二、扬抗洪精神,锻造坚韧之姿
   1998年的抗洪抢险中,军民手挽手筑起人墙的画面,是刻在中国人记忆里的震撼。“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教会我们:越是面对挑战,越要拧成一股绳。这份精神,在教育的田野上同样闪耀着力量。
   去年深秋,学校要承办全区优质课展示,我的团队负责的“情境化写作”课题成了重点。可筹备期间,我突然腰椎间盘突出,疼得站不稳。团队里的年轻老师说:“蔡老师,您歇着,我们来!”但我想起抗洪中那些带伤冲锋的战士——他们能在洪水里咬牙坚持,我怎能在讲台前退缩?
   我坚持带领团队开展教研、集体备课和磨课活动,我建议把“抗洪故事”搬进课堂设计:让学生分组模拟“抢险队”,有的扮演观察员记录险情(练描写),有的扮演指挥员写动员令(练议论),有的扮演宣传员编赞歌(练抒情)。课堂上,孩子们为了“完成任务”争得面红耳赤,却在协作中慢慢懂得:写作不是孤军奋战,就像抗洪不是一人之功。
   展示课那天,当孩子们用稚嫩却有力的文字写下“团结就是挡水的墙”时,台下掌声雷动。那一刻我明白:抗洪精神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史诗,它藏在每一次“不放弃”里——对学生的不放弃,对教育的不放弃,对更好自己的不放弃。
   三、传抗疫精神,凝聚同心之力
   2020年的春天,一场疫情让我们重新理解了“共同体” 的意义。“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守望相助的温暖,也照见了理性担当的力量。这份精神,正悄悄改变着我的教育方式。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我发现班里的小宇总是迟到,作业也敷衍。打电话才知道,他父母是医护人员奋战在方舱,孩子跟着奶奶,白天要买菜做饭,晚上才能匆匆上线。我立刻在班级群发起“云互助”:让住得近的同学帮小宇带作业,会做饭的家长拍短视频教他简单菜式,我则每天晚上单独给他补半小时课。
   有次直播讲“说明文”,我特意选了口罩的正确戴法、消毒液的配比这些内容,让孩子们当“家庭防疫小老师”。小宇拿着奶奶的手机,认真演示“七步洗手法”,眼里的光比以前亮多了。复学后,他在作文里写:“疫情像场暴风雨,但我们班是把小雨伞,蔡老师是伞柄,我们是伞骨,撑在一起就不怕淋。”
   回望23年教龄,从大别山精神里读懂坚守,从抗洪精神里学会拼搏,从抗疫精神里汲取同心之力,我渐渐明白:教育者的使命,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精神的火种。作为教师,我要让孩子们在故事里看见信念,在挑战中学会坚韧,在互助中懂得担当;作为民进会员,我要带着这份精神与同仁并肩,让教育的小船,在时代的浪潮里,载着更多孩子驶向更远的前方。
   因为我知道,那些曾支撑我们跨越苦难的精神力量,终将成为照亮下一代前行的星光。

(来源:江夏区工委   撰稿:蔡兰    责任编辑:周鑫)
武汉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市委员会   www.whmj.org 2004-2021  V3.0 版权所有.
地址(ADD):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3号  电话(TEL):027-8558 8286 传真(FAX):027-8558 8221 
E-MAIL:mjwhswxcb@126.com   备案号:鄂ICP备05003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