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育人征程中,“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如三座巍峨的精神灯塔,照亮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培根铸魂的前行之路。这“三大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磅礴伟力,更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丰厚滋养与行动指南。通过学习“三大精神”,深刻领悟其核心内涵,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是教育工作者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时代之问的必然要求。
一、 以“大别山精神”铸魂,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是“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它启示我们,教育首先是信仰的教育。
在历史回望中厚植家国情怀。我们通过带领学生走进那段烽火岁月,讲述大别山革命前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坚守与牺牲;通过品读红色家书、排演革命历史短剧,让“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如春雨般渗入学生心田。当看到孩子们眼含热泪讲述红军故事时,我深知,大别山精神赋予的这份家国情怀与坚定信仰,是他们未来抵御风浪的“压舱石”。
在使命担当中培育先锋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勇当前锋”的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争当排头兵。如成立“红色志愿讲解团”,由学生自主讲解校史、家乡革命史;在科技创新小组中倡导“敢为人先”,鼓励探索未知。大别山精神激励我们引导学生将个人追求融入时代洪流,做有担当、敢作为的时代新人。
二、 以“抗洪精神”砺志,锤炼坚韧担当之魄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是面对自然灾害时民族意志的集中体现。
在挑战教育中磨砺意志品质。面对部分学生存在的畏难情绪、抗挫能力弱的问题,我们要将抗洪精神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如在体育课上,我们可以设计“团队闯关”项目,模拟“抢险”情境,让学生在协作中体验“坚持就是胜利”;在班会课上,我们可以分享抗洪中“人墙”堵管涌、战士连续奋战晕倒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讨论“平凡人如何创造奇迹”;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意志力挑战周”,鼓励学生设定并坚持完成一个“小目标”,在实践中体会“坚韧不拔”的力量。
在集体建设中涵养奉献担当。抗洪精神的核心是“团结”与“奉献”。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强化“班级是我家”的理念,设立“互助岗”,鼓励学生为集体服务;还可以组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公益募捐等活动,让学生在付出中理解“众志成城”的深层含义。当班级在遭遇挫折(如比赛失利)后能迅速凝聚、互相鼓励、重新出发时,抗洪精神所蕴含的集体主义光芒便在他们身上闪耀。
三、 以“抗疫精神”润心,涵养大爱情怀与科学素养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谱系中的璀璨篇章。
在生命教育中培植大爱情怀。“生命至上”是抗疫精神最鲜明的底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科学课、道德与法治课,深入开展生命教育。讲述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感人事迹,组织观看纪录片,讨论“平凡人的伟大”;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抗疫志愿者,体会“舍生忘死”背后对他人生命的珍视。如在学校开展的“给抗疫英雄的一封信”活动中,孩子们真挚的文字里流淌着对生命的敬畏与人间大爱的理解。
在科学教育中树立求真精神。“尊重科学”是战胜疫情的关键。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基于证据的推理,分析疫情中科学决策、疫苗研发的过程;还可以组织“科学防疫小卫士”探究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理解科学防疫措施的原理。引导学生不盲从、不信谣,培养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态度。
在责任教育中拓展国际视野。“命运与共”彰显了人类共同体的理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时事,讲述中国疫苗全球援助、分享防控经验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全球性挑战下青年的责任;还可以开展“我们与世界”主题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关注全球公共卫生议题,培养其作为地球公民的责任感和开阔视野。
躬耕教坛,肩承国运。大别山精神赋予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如磐初心;抗洪精神锤炼我们培育学生“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钢铁意志;抗疫精神则指引我们塑造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科学、胸怀天下”的健全人格。这三大精神已内化为我们教育人教育生涯的灯塔与航标。
未来,我将继续深挖“三大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之中,以更炽热的情怀、更创新的方法、更扎实的行动,点燃学生心中的理想之火、担当之志与仁爱之心。当看到他们在风雨中挺立脊梁,在挑战中勇毅前行,在奉献中感受价值。我坚信,今日以“三大精神”精心浇灌的幼苗,终将成为支撑民族复兴伟业的参天栋梁。这,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对伟大精神最好的传承,对育人使命最忠诚的践行!
(来源:东西湖区工委 撰稿:彭凤 责任编辑: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