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溯源:从历史长河中读懂初心密码
大别山的苍松记得,无数先烈用“坚守信念、勇当前锋”的热血,在鄂豫皖大地上写就红色史诗;长江的波涛记得,1998年抗洪军民“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呐喊,筑起抵挡洪峰的血肉长城;方舱医院的灯光记得,2020年抗疫者“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坚守,拼出守护生命的武汉速度。这“三大精神”,虽诞生于不同时代,却共同镌刻着中国人“向难而行”的精神基因。当“三大精神”的感知汇聚成流,我明白了:“三大精神”是先辈们用一生写就的答卷,更是我们青年教师必须传承的精神密码——爱国是底色,奉献是本色,创新是亮色。
二、实践躬行:让精神在育人岗位上生长结果
把精神种进实践的土壤,才能长出担当的枝芽。身为高校设计类教师,在《基础工艺设计》课堂上,我以大别山精神中的“勇当前锋”为指引,带领学生们专注传统植物染色实验。两个多月里,师生们用身边的植物反复尝试:用茱萸果实熬染液,调整米泔水配比让橙色更鲜亮;用板蓝根提炼靛蓝,摸索氧化时间让蓝色稳定;取枫香树汁调和草木灰,试出适合染色的浓度……看着展台上深浅不一的染布,便知“顽强拼搏”就是在一次次植物与色彩的对话里,让老手艺有了新可能——这是“顽强拼搏”在设计里的模样。指导“智能助弱产品设计”项目时,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始终是标尺。为了让产品更贴合弱势群体需求,我们像抗疫医护“细致入微”般走访调研,反复修改方案,最终“盲人插排”获得国家专利,我忽然懂得:“尊重科学”之于教育,就是对每个细节的较真,“生命至上”理应成为每位设计学子职业路上的永恒坐标;“举国同心”之于团队,就是师生拧成一股绳的力量。而面对05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借鉴抗洪“因势利导”的智慧,打破传统课堂模式,搭建“线上研讨+线下工坊”平台。学生们在协作中争论、在试错中成长,正如当年抗洪军民“因地制宜”调整战术——这,正是“创新”在教育里的生动实践。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悟:精神的生命力,正在于每一次备课的字斟句酌里,每一次为学生答疑的耐心里,每一个服务社会的成果里。
三、薪火永续:以精神为炬照亮育人新征程
站在三尺讲台回望,“三大精神”早已成为照亮前路的灯塔。从大别山的红旗到长江的堤坝,从方舱的灯光到课堂的板书,变的是时代场景,不变的是精神内核。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我们既是精神的传承者,更要做精神的“翻译官”——把“坚守”译成教案里的执着,把“团结”译成团队里的协作,把“担当”译成服务社会的行动。如此,方能让“三大精神”如长江奔涌,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有信念、敢担当、能奋斗的新人!
(来源:江汉大学总支 撰稿:李玄戈 责任编辑: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