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民进教师的劳动教育实践与思考
2023年,源于光谷十八小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我从一名语文教师转型成为劳动教育负责人。面对新建校土地资源有限、师资不足等现实挑战,我们以创新破局:将行政楼后的绿化带改造成29块“责任田”,首创“班级承包+家长志愿”协同模式,吸引138名家长志愿者参与,带领学生完成从选种到义卖的全过程实践。从种植太空种子到冬季油菜抗冻实验,从萌宠养殖到烹饪课堂,劳动课逐步发展为“种植+养殖+食育”三大特色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收获了38种作物果实,更探索出劳动教育与红色基因、时代精神融合的独特路径。
一、大别山精神:在翻土播种中厚植红色基因
“老师,油菜苗冻蔫了还能活吗?”去年寒冬,当冻雨将我们12月栽下的油菜苗压弯时,孩子们焦急地提问让我想起大别山军民“树皮当粮、岩洞为床”的坚韧。我带着孩子们查阅资料,用竹竿轻抖冰碴,为幼苗盖上旧衣“棉被”。小班长坚定地说:“潘忠汝爷爷负伤仍战斗,我们也要像油菜花一样顽强!”这份信念化作行动——孩子们为每株幼苗挂上手绘卡片:“我赌你一定能活到春天。”
当春风拂过,那些曾蔫巴巴的幼苗竟长成2米高的金色花海。学生丁丁在日记中写道:“油菜花在冻雨中挺立的样子,就像课本里胸口堵枪眼的黄继光。”我们将收获的油菜花制成标本,在花瓣旁郑重写下:“要做像油菜花一样的人——根系扎得深,花朵向阳开。”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劳动教育正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鲜活载体,孩子们在触摸土地的过程中,触摸到了精神的温度。
二、抗洪精神:在风雨同舟中锤炼担当品格
“暴雨预警!必须在雨前抢收1000株油菜!”面对突发天气,我们迅速组建“护苗突击队”。要号召全校全员出动!37个班级的孩子排着长长的队伍,依次传递搬运收割的油菜株,接力传递角果,多动症学生牛牛坚持搬运18株的身影尤其令人动容——平时牛牛连排队都困难呀!这让我想起抗洪中的“人墙精神”——没有专业师资,我们就组建“家长助教团”;缺乏劳动工具,扫把竹竿就是最好的教具。
在脱粒环节,面对没有专业工具的困境,孩子们创造性地使用扫把进行脱粒。面对满操场待处理的角果,我们发扬抗洪精神,通过团队协作高效完成任务:烈日下的操场变成了生动的实践课堂——孩子们分组行动,有的负责敲打角果,有的铺展油布收集菜籽,有的整理残留枝丫……当四桶乌黑发亮的菜籽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时,保洁员伯伯不禁赞叹:“这些城里的娃娃们真不简单,把抗洪精神实实在在地种进了油菜地里!”
我们顺势将这次抢收实践开发成劳动应急课程,将其转化为跨学科项目:数学课上测算亩产,科学课探究脱粒原理,语文课撰写劳动日记。这种“化困难为教材”的创新实践,正是对抗洪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作为民进会员,我进一步发挥界别优势,推动在社区建立了“劳动物资循环站”,让闲置农具在校园里流动使用,既解决了劳动教育物资短缺的问题,又践行了资源共享的理念。
三、抗疫精神:在爱的传递中涵养家国情怀
“叶老师。我们种的菜能送给医务室的杜医生吗?”“叶老师,我还想送给门卫伯伯。”“为什么呢?”我问孩子们。“因为杜医生每天都会在校门口监测我们的体温,门卫伯伯守护校门,他们都为我们的健康安全着想呢……”当孩子们捧着自己种出来的蔬菜,自发将劳动成果送给校园守护者,这份纯真的感恩,让我想起抗疫期间“我是党员我先上”的铮铮誓言。
把楼栋之间或边角的绿化地垦成“萌宠农场”,本是为劳动课打造的实践阵地,却意外开启疗愈之门。小猪成了助教:自闭症儿童每天准时喂“香香公主”(小香猪名字),比上课铃还守时;锄头代替药片:爱攻击人的孩子举锄翻地,汗流完了脾气也消了;菜摊变社交课堂:农场蔬菜丰收了,孩子们义卖蔬菜挣187元捐给社区孤老,独居王奶奶攥着孩子的手:“这茄子比药还暖心。”
俯身倾听泥土的声音,我常想起“三大精神”的共同密码:“越是艰难越向前”。没有教材,我们就把冻雨后的油菜花写成生命课程;师资不足,就让家长志愿者带着孩子“用竹竿和脚步丈量播种的间距”。作为劳动教师,我用锄头为孩子丈量成长的尺度;作为民进会员,我通过“劳动技能进社区”让统战温暖浸润人心。在冻雨抢收中传承大别山精神,在协作脱粒中弘扬抗洪精神,在爱心传递中践行抗疫精神——这片劳动沃土上,孩子们用双手捧出的不仅是作物,更是一个民族精神传承的鲜活样本。当特殊学生小吴把苹果分给小猪时,当普通生为特殊伙伴悄悄扶正菜苗时——我深知,这片劳动沃土上生长的,不仅是作物,更是用“三大精神”浇灌的新时代栋梁。
放学时,孩子们总爱哼唱自编的童谣:“劳动的手,会魔法呀!能把种子变金花,能把爱心传万家……”这童声里,跃动着新时代最动人的精神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