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民进会员,在参与民进武汉市委会弘扬“三大精神”学习活动后,我深刻认识到,“三大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勇担使命的行动号角,是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价值坐标。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和民进会员,我将“三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解,探索育人新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参政党成员的责任担当,以专业担当践行教育初心。
一、认真学习“三大精神”,深刻领悟时代价值
“三大精神”是历史的传承,是未来的激励。它们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与心血,是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其中,大别山精神体现了坚定的信念、勇当前锋的奉献,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坚守初心,不畏惧、不退缩;抗洪精神彰显了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勇气和锐意进取的决心,提醒我们在工作中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抗疫精神则强调了举国同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让我们明白只有凝聚各方力量,才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事业的发展。“三大精神”的坚守信念、紧跟党走、人民至上、胸怀大局、团结奋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等品格要素,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二、凝聚弘扬“三大精神”,投身教育育人事业
弘扬大别山精神,铸就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大别山精神所承载的爱国情怀与理想信念,让我更加坚定“教育是塑造灵魂的事业”这一信念,坚守教育报国初心。我以生为本,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投入工作。在日常教学中,我聚焦教学精研砺能,笃志研修培育良才。强化学习,用思想武装头脑,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明辨是非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别山精神蕴含的坚定信仰与家国情怀,是育人的生动素材。语文课堂上,我以活动为纽带,提供学生成长平台。通过讲解革命诗词、经典红色文学,精采纷呈的活动,如“一心向党红歌赛”催人奋进,课本剧表演《红岩》缅怀先烈,引导学生感悟先辈的家国情怀。以精神为旗,筑牢育人信仰根基。在班会课中,开展“榜样力量”主题分享,以科学家、教育家的奋斗故事激发学生的责任感。班会《长征精神伴我行》,让学生了解长征历史,通过诵读毛泽东同志有关长征的诗词,感受和领悟长征精神,总结概括其基本内涵,让理想和信念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和情操。我定期向学生推荐《感动中国》《榜样5》等视频,胜过千言万语的道德说教。通过看视频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写观后感等形式,让学生沉浸式感受革命年代的热血与担当,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同时,结合时事热点,将精神内涵与当代青年使命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大别山精神真正落地生根。
弘扬抗洪精神,锻造善作善战的硬核本领。以创新为翼,探索教育教学新篇。面对当今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知识获取渠道日益多样,成长需求不断增强,需要教师转变育人理念: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创新教学管理。我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尝试用“五步五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故事场景,让抽象故事可视化;利用学科融合,融合音乐、地理等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五步五学”课堂模式,通过“导、学、研、展、评”环节做好教学准备工作,用课前目标导学、课中问题独学、合作互学、课后练习固学、反思悟学的教学流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同时,运用互动式教学软件,设计“闯关答题”等趣味环节,提升课堂参与度。设计多元化评价体系,从知识掌握、团队协作等维度全面评估学生发展,让每个孩子的闪光点都被看见。评选七星一少年(卫生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文明礼仪之星、优秀笔记之星、阅读之星、优秀课代表之星、优秀少先队员)。大张旗鼓的表扬,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亮点,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学生感受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是需要储蓄能量等待属于你开花的季节”。
弘扬抗疫精神,凝聚育人合力的教育情怀。抗疫精神强调的团结协作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多方联动的系统工程。作为教科处主任、语文教研组长,搭建平台,帮助教师专业化发展。我牵头组建“教师大讲堂”,形成教师成长共同体,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新进教师培训、经验分享会,推动教师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作为班主任,我牵头建立“家校共育云平台”,与家长委员会合作,定期组织线上家长会、线下亲子阅读活动,搭建家校沟通桥梁;与学科教师组成“跨学科教研小组”,围绕“大单元教学”等主题开展联合备课,打破学科壁垒,设计综合性教学方案;平衡好各学科,以谋求平衡共同发展。定期召开班级碰头会。以导师制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和老师沟通,心理疏导,查漏补缺,营造和谐积极进取的班集体。此外,依托民进组织资源,以履职为责,传递教育者的声音。作为民进会员,我将“三大精神”转化为参政议政的动力。聚焦教育领域的难点问题,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于在中小学推进科普教育活动的建议”“留守儿童的调研与思考”等,我深入学校、社区开展调研,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提案建议,为教育政策优化提供参考。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课堂内的耕耘,更是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的责任。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未来,我将继续以“三大精神”为指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深耕教育沃土,以匠心育新人,以行动践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属于民进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江夏区工委 撰稿:刘姝丽 责任编辑: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