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对湖北发展提出新要求,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深入学习“三大精神”,将其融入语文教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别山精神:信念引领,文化传承
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是“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这一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深刻的教育内涵。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蕴含着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对家国情怀的担当。在教授《离骚》时,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追求,正是坚守信念的生动体现。通过深入剖析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在困境中坚守正道、追求美政的精神,与大别山精神中的“坚守信念”相呼应,让学生明白信念的力量。
语文教学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大别山地区的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引入大别山地区的红色故事、革命诗歌等,让学生感受这片土地上的热血与激情。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的阅读分享会,推荐红色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历史,传承大别山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抗洪精神:团结拼搏,砥砺意志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种精神在语文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抗洪精神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团结协作战胜挫折。在写作训练中,鼓励学生从抗洪救灾的事迹中汲取灵感,如解放军战士在洪水中筑起人墙的英勇行为,展现“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能让他们在思想上受到感染和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也体现了团结拼搏的精神。在教授《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军团结一心,以少胜多,战胜强大的曹军。引导学生分析联军取胜的原因,理解团结的力量,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团结协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抗疫精神:担当奉献,培育情怀
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抗疫精神,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结合疫情期间的感人故事,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推荐《最美逆行者》等相关文章,让学生感受医护人员、志愿者等在抗疫一线的担当与奉献。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像抗疫英雄们一样,挺身而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语文教学注重情感熏陶和价值观培养。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理念,与语文课程中对人性、生命的关注相契合。在教授《敬畏生命》等课文时,引导学生将抗疫精神与文本内容相结合,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珍贵,培养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怀。
为了更好地将“三大精神”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我们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录片、抗洪救灾视频、抗疫英雄事迹报道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三大精神”的力量。开展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纪念馆、举办抗洪精神主题演讲比赛、参与社区抗疫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践行“三大精神”。在教学评价中,也应注重对学生在“三大精神”学习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和践行“三大精神”。
学习“三大精神”,将其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品质,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让“三大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我们的力量。
(来源:武昌区工委 撰稿:李娟 责任编辑: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