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大精神”,深耕融合教育

发布时间:2025-07-28 浏览次数: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参与民进武汉市委会组织的“三大精神”学习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爱国奋斗的初心不仅是宏大的理想,更应落实在日常教育的点滴中。尤其是在融合教育领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内核,为我们接纳每一个特殊孩子、助力他们成长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以“坚守理想”为灯,照亮融合教育的初心
   融合教育的核心是“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与“三大精神”中“坚守理想”的内涵高度契合。在我任教的班级里,有一名特殊的学生小朵,她不爱与人交流,课堂上常因感官刺激突然哭闹。最初,我也曾因教学进度被打乱而焦虑,但“践行初心”的信念提醒我:教育的本质不是“筛选”,而是“唤醒”。我多次联系家长,谈话后得知她有一个已读高中的亲哥哥,父母怀她时年龄偏大,本不打算要,奶奶坚持要他们生下来,说生下来奶奶养活,不需要父母管。刚开始,奶奶和爷爷照顾小朵也很尽力,但自从疫情那一年爷爷去世后,奶奶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力上都已力不从心。父母也经常和奶奶争吵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不想管她,你非要我生,生下来你管。”小朵听到后,到学校总是一言不发。有同学关心她,她也不理,课堂上她突然就大声哭起来,老师同学劝她,她躲在课桌下怎么都不肯出来。我一边耐心开导她,一边把她的情况汇报给学校,想给她更大的帮助。
   我们成立了由班主任、心理老师、德育校长组成的帮扶小组,经常找她聊天谈心。三个月后,她终于从开始谈话的面无表情,到能够简单的点头摇头,愿意和老师有眼神交流,甚至能表达自己心情好坏,我突然明白:融合教育的理想,就藏在这些微小的进步里。如今,小朵已能主动举手回答简单问题,她的转变让我更加坚信:每个特殊孩子的背后,都藏着等待被发现的潜能,而教师的使命,就是成为那个“点灯人”。
   二、以“担当使命”为帆,破解融合教育的难题
   融合教育绝非简单地将特殊孩子“放进”普通班级,而是需要系统性的支持体系。这要求我们以“担当使命”的魄力,直面教学中的“拦路虎”。去年,学校推进“融合教育资源”建设,我主动报名参与课程设计,却在实践中遇到了新挑战:如何让特殊学生既能跟上教学进度,又不影响其他学生?
   我们尝试“分层任务卡”模式:为特殊学生设计基础版学习任务,如将“写一段话”改为“用图画表达想法”;为普通学生布置拓展版任务,如“帮同学把图画编成故事”。这种“互助式学习”不仅让特殊孩子获得成就感,更培养了其他学生的同理心。有一次,小朵的图画被同学编成故事在班会上朗读,她害羞地笑了,那笑容里藏着的,正是教育公平的温度。
   此外,我们还联动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小朵的妈妈曾因孩子的情况一度抑郁,我们定期推送家长课堂沙龙,邀请心理专家答疑,组织有经验的家长分享心得。经过一学年的系统干预,小朵的课堂专注时间从8分钟提升至15分钟,小朵妈妈也说“她最近在家能安静的帮奶奶择菜了”时。此时此刻让我深刻体会到:融合教育不是教师的孤军奋战,而是需要编织全社会的支持网络。融合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学校内的包容,更在于推动社会对特殊孩子的接纳。
   三、以“英勇斗争”为刃,突破融合教育的局限
   推行融合教育的过程,难免遭遇观念的碰撞。曾有家长质疑:“让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一起上课,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面对这样的声音,我们没有退缩,而是用事实回应——我们整理了小朵等特殊学生的成长档案,展示他们在社交、自理能力上的进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亲眼见证普通学生如何主动帮助同学。渐渐地,质疑声变成了支持声,有家长主动提出:“我家孩子想和小朵一组办小报。”这种“斗争”不是对抗,而是以专业和耐心消除偏见。我们还在校内开设“融合教育微课堂”,通过心理晨会让学生理解“差异”的价值。当学生们自发成立“爱心伙伴”小组,课间主动陪特殊同学活动时,班上换位置时,也总是有学生能站起来说,”我愿意和小朵一起坐!”小朵心情不好时,孩子们主动关心安慰,帮她打饭,她也逐步体会到了其人的善意举动。班上少了嘲笑和冷漠,多了更多的包容和善举。我意识到:教育的影响力,能超越课堂,悄悄改变一个群体的认知。
   回望实践之路,融合教育的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三大精神”的指引。它让我们在迷茫时不忘教育初心,在困难时勇担育人使命,在挑战时敢于突破创新。作为民进会员,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或许无法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只要始终以“三大精神”为坐标,在融合教育的田野上深耕细作,用专业与爱心为特殊需要学生铺就成长之路,就一定能让每个孩子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让我们以"三大精神"为指引,让融合教育真正成为彰显社会文明的窗口,为武汉建设"全纳教育示范区"贡献民进力量!

(来源:江岸区工委   撰稿:陈丹    责任编辑:周鑫)
武汉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市委员会   www.whmj.org 2004-2021  V3.0 版权所有.
地址(ADD):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3号  电话(TEL):027-8558 8286 传真(FAX):027-8558 8221 
E-MAIL:mjwhswxcb@126.com   备案号:鄂ICP备05003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