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育人、服务中续写时代担当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是民族向上永不枯竭的动力,是民族在历史的潮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的支柱。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对湖北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强调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作为一名民进会员,身兼武汉民进名医公益团秘书长、医学高校教师、研究生导师及中医非遗传承人等多重身份,自当牢记并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市委会开展的“三大精神”学习活动,于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与行动校准。
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如同三盏明灯,铭刻在湖北的记忆与历史之中,让湖北作为中国拼图中的一部分熠熠生辉。这三大精神不仅照亮了民进前辈们筚路蓝缕、与党同行的光辉历程,更以其强大的感召力,映照着我日常工作中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付出、每一次坚守。
在深入学习、反复体悟的过程中,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三大精神”绝非抽象的口号,而是融汇于血脉、践履于日常的鲜活力量,是我在多重角色中奋力前行的核心指引和动力源泉。尤其在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传统医药非遗传承工作室的工作实践,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三大精神”在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发展中的磅礴伟力。
一、弘扬大别山精神,铭记先辈,怀赤子之心,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守护人民健康的实践中彰显担当
爱国,是民进人最深沉的情感底色;奋斗,是实现报国之志的唯一路径。弘扬“大别山精神”,就要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酒热血的革命先辈,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确保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为医学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导师,我深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这要求我们不仅传授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将家国情怀深植于学生心田。
课堂育人,厚植家国情怀。在《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等课程教学中,我始终将中医药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大局进行讲述。从屠呦呦研究员受中医古籍启发发现青蒿素,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获得诺贝尔奖为国争光,到国家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颁布《中医药法》,推动其传承创新、走向世界,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要指示——这些鲜活案例无不彰显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战略价值与现代活力。我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掌握扎实本领,投身健康中国建设,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就是最具体、最生动的爱国行动。在国医堂非遗传承工作室带教时,我特别强调中医药非遗技艺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国家使命,激发学生作为传承者的荣誉感与责任感。
实践育人,点燃文化自信。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社区健康宣教等活动。当他们看到小学生们对针灸铜人模型充满好奇、对“望闻问切”跃跃欲试时,那份源于文化认同的自信与传承责任便悄然萌生、茁壮成长。一位参与“中医药文化进小学”项目的研究生在心得中写道:“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出‘穴位’‘经络’,眼中闪烁着对传统智慧的好奇光芒时,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所学所传的价值。这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守护民族根脉的责任。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深耕专业、服务人民、传播国粹的志向。”
公益服务,践行健康使命。作为民进名医公益团秘书长,大别山精神支撑我积极服务社会、守护人民健康。我们深知,健康是民生之本,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推进健康公平的关键。公益团依托国医堂等平台,组织梅国强、陈陶后等名医大家及骨干力量,定期赴偏远乡村、社区、养老院开展义诊,将三甲医院的优质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在一次赴恩施山区的联合义诊中,一位因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而长期卧床的留守老人,生活极为困苦。我们的团队运用针灸、推拿非遗技法结合中药外敷,现场为其缓解疼痛,并制定了后续的远程康复指导方案。老人紧握专家的手,老泪纵横地说:“没想到省城的大专家能来我们这山沟沟里,我这腿有救了!”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爱国奋斗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它就在一次次耐心的问诊中,在一套套精准的针法中,在将健康送到最需要的人身边的每一公里路程里。未来,我们将深化“互联网+名医公益”模式,利用国医堂已有的远程医疗平台基础,扩大覆盖范围,让优质中医药服务突破地域限制,更广泛地惠及荆楚乃至更远地区的群众,把大别山精神实实在在地书写在守护人民健康的第一线。
二、同心同德、团结奋斗,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凝聚抗洪精神,在服务民生的征程中汇聚磅礴力量
团结合作是民进的优良传统,更是攻克医学难关、提升服务效能的制胜法宝,这与“抗洪精神”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髓高度契合。在高校科研、非遗传承与公益服务领域,现代医学的复杂性与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早已超出个人能力的边界。
而在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弘扬抗洪精神,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同心同德、团结奋斗,风雨无阻、坚毅前行,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科研传承,跨界融合创新。在国医堂非遗传承工作室的平台上,我积极倡导并实践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研究。我们联合药学院(研究古方物质基础与制剂工艺)、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人工智能)、附属医院临床科室(验证疗效)及人文学院(挖掘整理文献与口述史)的同仁,组建了“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多学科融合创新团队”。团队成员背景多元,从国医大师梅国强这样的临床泰斗,到精通分子生物学的科研新锐,从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到专注于古籍文献研究的学者。起初,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术语差异确实带来了沟通挑战,但共同的目标——利用现代科技解读、提升和推广中医药非遗技艺的临床价值,让我们跨越隔阂。每周雷打不动的团队研讨会,常常演变为激烈的思想碰撞,一次关于如何利用AI技术深度分析海量中医古籍和名老中医医案数据、寻找治疗老年认知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新方药组合的讨论,从下午持续到深夜。会议室的白板写满晦涩的算法草图、复杂的分子通路图、辨证分型要点和争论焦点,咖啡杯散落桌角,但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正是这种开放包容、集思广益、紧密协作的氛围,催生了多项创新成果:如基于古籍智能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筛选出的、具有潜在神经保护作用的经典方剂改良组合;辅助中医师进行老年病智能辨证的软件原型;以及运用现代技术优化传统中药膏方制备工艺的方案。这生动印证了“独行快,众行远”的深刻哲理,也是“抗洪精神”在科研领域的生动再现。
公益联动,整合服务合力。在民进名医公益团的平台上,团结合作则体现为整合资源、形成服务合力的高效模式。公益团汇集了武汉地区众多三甲医院的顶尖专家资源,涵盖内、外、妇、儿、骨伤、针灸、推拿等各领域。组织一场大型活动,如“名医进社区”或“服务乡村振兴健康行”,从前期与街道/村镇的场地协调、物资准备、宣传发动,到现场高效分诊引导、专家精准对接、后勤物资保障,再到后续重点人群的健康跟踪回访,环节众多,环环相扣,这极其考验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作为秘书长,我深感责任重大,每一次活动筹备会,我们都力求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特别强调“主动补位、相互支持”的团队文化。在洪山区某社区大型义诊活动中,原定负责推拿的专家因临时紧急手术无法到场,几位针灸科和骨伤科的专家二话不说,主动利用自身掌握的中医外治疗法技能,承担起了部分颈肩腰腿痛患者的治疗工作;同时,现场协调人员迅速调整分诊流程,引导部分患者转向其他适宜科室,确保了服务的完整性和现场秩序。这种基于共同公益信念的默契协作与快速响应,让团队如同一台精密的仪器高效运转,最大化地释放出服务社会的能量,体现了“万众一心”的团结伟力。未来,我们将深化与省、市卫健委、基层医疗机构、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组织的战略协作,构建更稳定、覆盖面更广、响应更迅速的“名医公益服务协作网络”,让团结合作的暖流汇聚成服务民生的磅礴力量。
三、坚持努力,众志成城,共聚一心,坚守抗疫精神,在传承精粹与立德树人的道路上砥砺深耕
敬业,是职业操守的基石;奉献,是超越自我的境界。这既是“三大精神”的内在要求,也与“大别山精神”的坚守信念、“抗疫精神”的舍生忘死一脉相承。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即使如此,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奋斗一心,砥砺前行,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壮举。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广泛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
非遗传承,匠心守护精粹。传承中医药绝技,绝非易事。我所传承的“刺四缝穴揉按术治疗小儿厌食症”,对选穴的精准度、进针的指力与速度、运针的手法、以及“治神”“守气”的专注度都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差之毫厘,效果可能谬以千里。这离不开经年累月、心无旁骛的钻研与实践。多少个清晨与深夜,我在国医堂非遗工作室的模拟人台或自身穴位上反复练习指力,细细体会针下“如鱼吞钩”般的“得气”之感;无数次跟随师父侍诊抄方,屏息凝神观察其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抓住主症,因人、因时、因地灵活变通,将经典理论化用于临床;潜心研读《黄帝内经》《针灸大成》《某氏针法秘要》等古籍与师门手札,在泛黄的书页和隽永的字里行间追寻古人的智慧与师父的心得。这份执着,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古老技艺的虔诚,更是对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责任的自觉担当。在非遗传承基地带教年轻医师和徒弟时,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示范、讲解、手把手纠正,将师父当年“传道授业解惑”的耐心与毫无保留延续下去。
立德树人,仁心培育栋梁。身为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导师,“敬业奉献”则升华至“立德树人”的崇高维度。我始终坚信,“医乃仁术”,医者仁心与精湛医术同等重要,甚至更为根本。在国医堂临床带教和指导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时,我不仅关注四诊资料的完整性、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实验数据的严谨性和论文的学术水平,更注重培养其“大医精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曾有一位研究生的课题涉及研究某经典名方对老年衰弱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我鼓励他不仅要收集量表评分、生化指标等数据,更要真正“沉下去”,走进病房和患者家中,耐心倾听老年患者的心声,理解疾病对其日常生活、心理状态、社会交往的真实影响。这位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与患者及家属深入交流,记录了许多量表无法反映的生动细节和诉求。其研究结论不仅具有统计学意义,更充满了人文温度,对临床制定更人性化的干预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份“以患者为中心”、“沉下去”的扎实作风,正是敬业精神在科研和临床实践领域的生动体现。在担任班主任和导师期间,我坚持每月抽出固定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度谈心,关注他们的学业压力、思想动态、职业规划和身心健康。
当得知一位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因父亲突发重病、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而萌生退意时,我一方面积极协助其申请学校的困难补助和助研岗位,另一方面通过民进组织和社会公益资源为其寻找合适的勤工俭学机会,并多次给予精神鼓励,帮助他渡过难关,最终顺利完成学业,并成为一名有温度的临床医生。这份为师者的责任、付出与坚守,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敬畏和对学生未来的真诚期许。看到学生们逐渐成长为德才兼备、心怀仁爱的医学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服务社会、守护健康,是对我最大的慰藉,也是奉献价值的最好体现。
结语:让“三大精神”在传承发展中医药的伟大事业中绽放时代光芒
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如同三条坚韧而灵动的丝线,紧密交织于我作为民进会员、非遗传承人、医学教师、公益组织者的多重身份与日常实践中。它们不是割裂的教条,而是浑然一体、相互激荡的生命力量。爱国奋斗赋予我投身医学教育、非遗传承和公益服务的磅礴动力与崇高目标;团结合作教会我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凝聚最大合力以攻克学术难关、提升服务效能;敬业奉献则要求我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与技艺,以最深沉的爱护佑学生成长,以最无私的付出践行医者仁心、服务社会。
我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指引,以“三大精神”为航标,在多重角色中砥砺前行,努力实现“三个转化”:
在传承中创新转化:以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与敬畏,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精髓,特别是那些濒临失传的特色技艺和理论思想。积极拥抱现代科技(如AI、大数据、生物技术),推动中医药在机理阐释、疗效评价、产品研发、服务模式上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智慧在解决当代健康难题(如老龄化、慢性病、新发传染病)中焕发蓬勃生机,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奋斗。
在育人中铸魂转化:以教师和导师的赤诚与责任,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授业解惑,传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致力于塑造学生胸怀家国、仁心仁术、精诚合作的精神品格。将“三大精神”、抗疫故事、名医风范融入课程思政和临床带教,为健康中国培育更多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的栋梁之才,将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种子播撒在杏林沃土。
在公益中力行转化:以民进名医公益团秘书长的热忱与担当,更广泛地团结凝聚武汉及湖北地区的优质医疗力量。依托国医堂等平台,拓展服务半径,创新服务模式(如深化“互联网+名医公益”、建设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站)。聚焦基层所需、群众所盼(如偏远地区、特殊群体),让优质中医药资源如春风化雨般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把民进人的温暖、奉献与担当,镌刻在守护荆楚大地人民健康的丰碑之上。
作为一名民进会员和中医药工作者,我将永葆初心,将“三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每一次施针用药、每一次传道授业、每一次公益服务的细微之处。让爱国之情在服务国家战略与人民健康的实践中愈发炽热滚烫,让团结之力在协同攻关与服务民生的征程中愈发强劲澎湃,让敬业之光在传承国粹与立德树人的岗位上愈发璀璨夺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在守护人类健康的光荣事业里,以不懈的奋斗与无私的奉献,贡献属于一位民进医者的全部心力与智慧,让“三大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医药的伟大实践中,绽放出更加夺目、更加永恒的时代光芒!
|